Stay on top!
Get helpful articles and special offers once a month.
Get helpful articles and special offers once a month.
Our most advanced system with new automated features
在早期应用中,我们曾验证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测绘磷酸铁锂(Li in LiXFePO4)中锂浓度分布的能力。该结果与通过X射线吸收光谱(XAS)显微术对同类样品的检测结果在定性层面高度吻合。本篇研究简报重点展示PiFM在经局部外用地塞米松渗透的固定人体皮肤样本中的检测能力,结果同样显示XAS显微术与PiFM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且PiFM具有显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将300 nm厚度的制备皮肤切片沉积于氮化硅(Si₃N₄)窗口进行XAS显微分析,随后对同区域进行PiFM检测。根据地塞米松FTIR光谱特征(图1a),分别采集1708 cm⁻¹和1559 cm⁻¹波数的PiFM图像以凸显地塞米松分子(红色)与角质细胞(通过酰胺II带,绿色);规避使用酰胺I带(1660 cm⁻¹附近)因该波段与地塞米松强吸收峰重叠。PiFM图像经伪色处理(地塞米松红/角质细胞绿)并融合生成双组分化学分布图(图1b上图),与530.2 eV(地塞米松最大吸收能量)处的X射线透射图像(下图)进行对比。从两种成像技术均可观察到药物主要富集于角质层顶部区域(黑色矩形框标注),该结果与Yamamoto等人先前X射线显微研究结论高度吻合[参考文献:K. Yamamoto et al., Eur. J. Pharm. Biopharm. 18, 30 (2017)]。
图2展示了高放大倍率下的PiFM图像及对应形貌图。顶部图像(12 μm×12 μm)在所有成像模式下均清晰显示角质层的分层结构,其底部区域与图1b定义的A区重合。图2c清晰呈现药物在角质层最顶部的富集现象(与图1结论一致)。底部图像序列(3 μm×3 μm)为顶部白色框选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2b’显示角质细胞间隙未检测到酰胺II带信号,极可能源于该区域存在的已知脂质薄层结构。而图2c’表明局部外用药剂已渗透至角质细胞间的脂质薄层并实现部分填充,该现象在图2d’(红绿双通道融合PiFM图像:红色标注地塞米松,绿色标注角质细胞)中更为清晰,该图像经2倍放大以便观察。
凭借超越X射线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且无需担忧软组织样本的辐射损伤,PiFM成为获取真实纳米尺度化学与形态学同步信息的理想技术。
样本提供:E. Rühl,柏林自由大学(德国)。
Ask us, we may have already studied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