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the pdf download to your inbox:

No spam, a download link will be sent directly to you.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tay on top!

Get helpful articles and special offers once a month.

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AFM-IR)高性能扫描器

研究背景

动机

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AFM-IR,亦称纳米红外技术)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新型分析技术,可为研究人员提供纳米尺度化学分析能力。当前领先的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技术能以比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高10亿倍的分辨率【图1】,提供化学吸收图谱与类FTIR光谱。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形貌成像的基础功能,该技术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从研究贝壳中有机-无机生物矿物、癌组织的纳米级分析,到半导体行业缺陷检测。凭借如此广泛的应用范围,PiFM自然成为原子力显微镜与红外光谱技术的革命性延伸。

PiFM vs ATR-FTIR resolution
图1.​​ 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AFM-IR)的横向分辨率比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高数个数量级。若考虑激发深度,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等技术比FTIR精确10亿倍。FTIR受衍射极限限制,分辨率约为(10,000 nm)³ = 1×10¹² nm³,而PiFM分辨率优于(10 nm)³ = 1×10³ nm³。因此PiFM精度至少提升1×10⁹倍。

AFM-IR技术原理

AFM-IR泛指将红外(IR)光谱与原子力显微镜(AFM)结合的多种技术。AFM作为扫描探针仪器,通过锐利探针在表面进行光栅扫描记录形貌特征。为增加红外功能,需将红外激光精确聚焦于金属涂覆的AFM针尖末端。金属化针尖充当天线产生高度局域化的场增强效应,该增强电场会局部激发样品,其激发信号可通过AFM针尖或探测针尖散射光子进行测量。

AFM-IR光学响应检测方法​

样品光学激发的检测存在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纳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nano-FTIR)的光学检测方案,但收集AFM针尖散射光子并排除远场背景信号存在显著缺陷:光路校准繁琐、信噪比低、数据采集时间长且激光功率控制精度差[参见nano-FTIR与PiF-IR对比研究]。

另一种检测技术是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机械测量样品的热膨胀效应,即光热诱导共振(PTIR)技术(厂商多称为轻敲模式AFM-IR)。该技术依赖于样品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因此对有机样品最有效(因多数氧化物等无机物热膨胀系数较小)。这是轻敲模式AFM-IR最显著的局限性,此外还存在样品损伤、针尖污染、共振频率失稳及材料依赖性信号卷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轻敲模式AFM-IR作用于范德瓦尔斯(vdW)力曲线的排斥区间,需通过针尖剧烈敲击样品产生外差检测所需的频率混合效应。详见轻敲模式AFM-IR技术说明。

最后一种AFM-IR光学响应检测方式是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PiFM虽与轻敲模式AFM-IR同属机械检测技术,但规避了上述缺陷——因其是当前唯一真正的非接触式AFM-IR技术。通过工作在vdW力曲线吸引区间,PiFM不仅能检测vdW介导的热膨胀力,还可探测光机械阻尼力以及最重要的:针尖增强场导致样品局部极化产生的偶极-偶极吸引力。该技术需在非接触模式下操作,其优势在于同时适用于有机与无机材料,相比nano-FTIR或轻敲模式AFM-IR具有更高通用性与灵敏度[1]。

PiFM检测机制考量​

由于PiFM基于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NC-AFM),检测方案对优化红外性能至关重要。直接测力虽直观,但通过检测力梯度可获得更优的空间分辨率与灵敏度。

力梯度检测的优势在于提升系统对针尖-样品间距的敏感性:若力相互作用依赖间距(r)的关系为r⁻ˣ,则力梯度测量将依赖r⁻⁽ˣ⁺¹⁾。此举可增强测量空间分辨率——因AFM针尖顶端的原子对红外信号的贡献远大于稍远处的相邻原子。通过增加红外信号对针尖-样品z间距的依赖性,PiFM测量的分辨率与灵敏度同步提升。该效应在PiFM中通过边带检测技术实现。

PiFM force gradient detection
图2.​​ 力梯度测量时信号极度依赖于针尖-样品间距。最接近样品的原子对信号贡献最大,因此其空间分辨率高于直接测力法。这也是PiFM获得优于形貌成像的空间分辨率的原因。

反馈系统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论证,优化AFM-IR仪器需具备两个核心特征:采用非接触式AFM红外检测方案以测量所有相关光学力,以及通过边带检测技术实现力梯度测量以提升分辨率与灵敏度。PiFM是唯一同时满足这两点的AFM-IR技术,这对仪器设计提出关键要求。

虽不显而易见,但非接触AFM与力梯度检测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设计需求:针尖-样品间距的精确控制。非接触AFM需具备极高鲁棒性的反馈回路以维持针尖-样品间距且避免碰撞;力梯度检测则需保持恒定间距以防止形貌变化引起信号强度伪影。因此AFM反馈系统是PiFM仪器的核心组成部分。

传统AFM反馈机制​

为维持恒定针尖-样品间距,AFM需通过高鲁棒性反馈系统控制针尖上下运动以追踪表面形貌。其难度相当于操控波音747客机在距地仅数英寸高度飞行而不坠毁。反馈回路需快速响应表面高度变化(防止针尖碰撞),同时保持稳定性——如同赛车手快速避障时避免转向过度导致失控。

传统AFM通过移动针尖控制间距并追踪形貌,部分AFM通过移动样品实现XY扫描,但Z轴扫描器通常集成于针尖端。该设计具有显著优势:针尖质量极小易于驱动,反馈回路可同时实现高灵敏度与数微米的Z轴行程。

­

AFM with tip scanner
图3.​​ 传统原子力显微镜(AFM)通常通过移动针尖实现三轴扫描,但该方案不适用于AFM-IR系统——因用于形貌追踪的大行程Z压电驱动器会干扰红外检测功能。

IR-PiFM的AFM反馈系统​

针尖扫描系统难以适用于PiFM技术。聚焦红外光的光斑尺寸约等于波长,在中红外波段最小直径约5 μm。若通过移动针尖进行Z轴扫描,针尖将偏离红外光束导致测量失效。实际上,受场增强效应限制,针尖移动范围需控制在0.5 μm以内。为确保光束与针尖精确对准,AFM-IR仪器通常将Z扫描器集成于样品台而非针尖端。

移动样品替代针尖的方案亦存在挑战:AFM悬臂质量远小于样品台及样品的总质量,因此样品扫描系统的Z压电驱动器需更大驱动力。虽可找到兼具大行程与大负载能力的压电陶瓷,但其刚度较低导致响应速度受限。使用此类驱动器时,为在起伏形貌上保持恒定间距需大幅降低扫描速度。若缩小扫描范围(可低至2.5 μm)可提升追踪速度,但会限制样品兼容性(需额外行程补偿样品倾斜与热漂移), effectively将AFM限于二维材料研究。

双Z压电系统​

IR-PiFM采用独特的双Z压电反馈系统,兼顾实际Z行程需求与针尖-样品恒定间距控制。

双Z压电系统融合样品扫描AFM与针尖扫描AFM的优势:样品端的大行程压电陶瓷提供宽范围Z移动(适应粗糙样品),但其无法实现高速间距恒定;针尖端的微型压电陶瓷(行程约±0.5 μm)可快速补偿样品扫描反馈误差,且不影响PiFM光路对准。

该创新方案有效解决多重矛盾,实现非接触模式下的高速表面扫描、优质形貌追踪与光学对准稳定性。

Dual z PiFM scanner
图4.​​ PiFM系统中,双Z系统通过样品扫描器上下移动样品保持红外光路对准,同时利用针尖端微型Z扫描器补偿大行程样品Z扫描器的慢响应,确保针尖-样品间距恒定。
Dual z AFM feature tracking
图5.​​ 样品Z扫描器的大行程压电陶瓷承担主要形貌追踪任务,但其响应速度不足。因此增加针尖端高速微型压电陶瓷追踪精细细节,联合追踪系统在保证红外测量对准精度的同时实现高速高精度扫描。
AFM topography image with and without dual-z scanning
图6.​​ 同一样品区域分别采用单一样品Z压电陶瓷扫描(右图)与双Z系统联合扫描(左图)的效果对比。可见双Z图像中细微表面特征追踪效果显著提升,因而呈现更”锐利”的成像质量。

AFM-IR反馈系统现状​

基于上述信息,可考察现有AFM-IR仪器如何解决反馈问题。若双Z压电系统对优化AFM-IR性能至关重要,理论上所有仪器都应配备此系统,但事实并非如此。截至2022年夏季,Molecular Vista仍是唯一提供双Z扫描系统的AFM-IR厂商。

其原因在于:其他厂商无需制造具备如此精密AFM反馈的仪器——轻敲模式AFM-IR依赖排斥力而非吸引力相互作用,通过轻敲模式而非非接触模式运行可规避红外测量的关键反馈问题,但仍需承受轻敲模式固有的所有缺陷。基于纳米FTIR的系统亦类似:其光学散射检测方法需要更大悬臂振荡幅度以有效抑制背景信号,因此精密间距控制不那么重要。然而,制造高鲁棒性AFM是优质仪器的基本要求,既然存在无妥协的解决方案,没有理由牺牲红外性能。

总结

AFM-IR是红外光谱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下一代融合方案。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作为领先的AFM-IR技术,其优势源于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与力梯度检测的结合。

采用非接触模式AFM对获取多样化样品与表面的高质量数据至关重要。非接触模式使系统对更广泛的力相互作用敏感,避免了机械信号卷积、热膨胀依赖性及低信噪比等其他AFM-IR检测方案固有的问题。

另一关键考量是红外信号检测的空间分辨率。为提升分辨率,可采用PiFM边带检测技术测量力梯度而非直接测力。这使得信号更依赖于针尖-样品间距,从而同步提高分辨率与灵敏度。

由于这两点对获取最佳PiFM数据均至关重要,且都依赖于完美的针尖-样品间距控制,Z扫描器成为仪器的核心组件。多数AFM通过移动针尖进行形貌追踪,但PiFM所需的光学对准精度使该方案不可行,故改为移动样品。由于大行程样品Z扫描器速度慢,需同步使用针尖端高速Z扫描器改善追踪性能。这种双Z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无妥协的PiFM性能。因此,大多数用户选择PiFM与精心设计的AFM以获得最优AFM-IR能力。凭借如此精密的设计,PiFM拥有令人惊叹的应用范围,并提供其他分析技术无法实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J. Jahng, E. O. Potma, and E. S. Lee, “Nanoscale spectroscopic origins of photoinduced tip–sample force in the midinfrare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6, 26359-26366 (2019)

Newsletter

Get updates on PiFM applications and news! Subscribe below for special testing offers and announcements.